系统集成基础知识
系统集成包含以下五个要素:
1.客户行业知识
要求对客户所在行业的业务、组织结构、现状、发展等有较好的掌握。
2.技术集成能力
技术集成能力,即从系统的角度,为客户需求提供相应的系统模式,以及实现该系统模式的具体技术解决方案和运作方案的能力。
3.产品改进能力
对供货商提供产品的性能、技术指标应有全面的掌握,并能够对其性能进行适应性改进。
4.系统评价技术
应能够对所提出的系统方案的性能及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RAMS),以及与其他系统的匹配性兼容性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量化的评估。这些评估将贯穿于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
5.系统调试技术
为单系统调试和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调试提供标准、内容、程序及技术手段。
系统集成商将为用户提供从方案设计开始,经过产品优选、施工、软硬件平台配置、应用软件开发,到售后培训、咨询和技术支持等一揽于服务,使用户能得到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显著特点
系统集成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系统集成要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2:系统集成不是选择最好的产品的简单行为,而是要选择最适合用户的需求和投资规模的产品和技术。
3:系统集成不是简单的设备供货,它体现更多的是设计、调试与开发的技术和能力。
4:系统集成包含技术、管理和商务等方面,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技术是系统集成工作的核心,管理和商务活动是系统集成项目成功实施的可靠保障。
5:性能性价比的高低是评价一个系统集成项目设计是否合理和实施是否成功的重要参考因素。
总而言之,系统集成是一种商业行为,也是一种管理行为,其本质是一种技术行为。
发展方向
随着系统集成市场的规范化、专用化的发展,系统集成商将趋于以下三个方向发展:
产品技术服务型
以原始厂商的产品为中心,对项目具体技术实现方案的某一功能部分提供技术实现方案和服务,即产品系统集成。
系统咨询型
对客户系统项目提供咨询(项目可行性评估、项目投资评估、应用系统模式、具体技术解决方案)。如有可能承接该项目,则负责对产品技术服务型和应用产品开发型的系统集成商进行项目实现招标、并负责项目管理(承包和分包)。
应用产品开发型
表现在与用户合作共同规划设计应用系统模型,与用户共同完成应用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对行业知识和关键技术具有大量的积累,具有一批懂行业知识又懂计算机系统的两栖专业人员。为用户提供全面系统解决方案,完成最终的系统集成。
以当前系统集成市场的结果看,用户均看中应用产品开发型的系统集成商。能够提供组织合理,管理有效,技术有保障的系统集成是成功的关键。
分类
系统集成主要包括设备系统集成和应用系统集成。
设备系统集成
设备系统集成,也可称为硬件系统集成,它是指以搭建组织机构内的信息化管理支持平台为目的,利用综合布线技术、安全防范技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进行机车设计、安装调试、界面定制开发和应用支持。
应用系统集成
应用系统集成是以系统的高度为用户需求提供应用的系统模式,以及实现该系统模式的具体解决方案和运作方案。应用系统集成又称为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集成。
集成原则
系统集成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主要包括实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先进性原则、成熟性原则、标准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可扩展性原则。
(1)实用性和经济性原则。硬件的发展远远快于软件的发展,充分利用原有系统的硬件资源,尽量减少硬件投资,充分利用原有系统的软件资源和数据资源,使其规范化。
(2)先进性和成熟性原则。硬件以及软件在数年内不应落后,选用成熟的技术,符合国际标准化的设备,确保设备的兼容性。
(3)安全性和可靠性原则。安全性是指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应用软件的安全性,开发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安全性,防止非法用户越权使用系统资源。可靠性是指系统是否要长期不间断地运行,数据是否需要双机备份或分布式存储,故障后恢复的措施等。
(4)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原则。选择具有良好的互联性、互通性及互操作性的设备和软件产品,应用软件开发时应注意与其他产品的配合,保持一致性。特别是数据库的选择,要求能够与异种数据库的无缝连接。集成后的系统应便于今后需求增加而进行扩展。
(5)标准性原则。由国家制定的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详细规定了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各个阶段以及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实施步骤、实施要求、测试及验收标准、完成标志及交付文档。使得整个开发过程阶段明确、任务具体,真正成为一个可以控制和管理的过程。同样,采用科学和规范化的指导和制约,使得开发集成工作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和工程化,可大大提高系统集成的质量。